为积极响应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让运河文化真正“活”起来。济宁学院“运河文化传万家·济园青年行‘济宁运河文化调研’社会实践团”,于7月8日赴济宁城区运河河畔区域,开展为期3天丰富多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即“运遗采风——济宁古城的运河记忆”,此次活动以“探索运河之蕴,继承文化之魂”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采访,从历史建筑、商业文化类、水乡文化内蕴三方面进行调研,促进当代青年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激励青年大学生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和促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才增智。
探历史建筑、访商业文化、进水乡之地见证古运河印迹
活动伊始,由指导老师带队,实践团队赴济宁太白楼、东大寺,参观太白楼内珍贵文物和遗迹,在太白楼登高远眺,感受古运河潺潺流淌,两岸建筑繁荣景象。顺河而行来到东大寺,东大寺为标准的龙首式建筑群,体现了伊斯兰教建筑的特点;东大寺独特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大运河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彰显了大运河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后,实践团队探访古运河带给济宁商业的繁荣即商业文化。济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运河上的重要节点,古运河的畅通促进了商品流通,带来了济宁商业活动的繁荣,著名的皮毛业、竹器业、陶瓷业、绸布业等随着运河航运的兴旺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丰富的商业文化和市场体系,济宁因此成为商贾云集之地。走进玉堂酱园博物馆,同学们感受到有着三百余年悠久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文化传承,因运河而生,也因运河而兴,由苏州人从南方带到济宁,是运河文化和南北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在数百年运河文化的滋养下不断发展壮大。
商业的繁荣,使济宁城区不断发展,一些行业市场集中在一条街上,以行业市场命名地名是济宁街巷地名的显著运河文化特征。著名竹竿巷是济宁著名的竹器手工业作坊区,是当年山东最大的竹器市场。漕运皇船为防止碰撞和增加浮力,将毛竹绑在皇船上,到济宁后大批毛竹卸在运河岸边,堆积如山,于是渐渐形成竹业加工一条街,得名竹竿巷。竹竿巷伴随着运河的开凿和全线贯通而出现,与大运河的紧密相关,见证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商业繁荣。
最后,实践团队走进玉带桥、天桥闸探索水乡文化。纵观济宁运河地名,其由来与演变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品味这些地名,可以感受其蕴含的永不枯竭的运河文化风貌,领略运河哺育沿河岸的风情画卷,玉带桥畔,人民捕鱼生活,勾勒出运河文化的一抹亮丽的色彩。
团队成员探访运河遗风
实践团队成员与运河畔居民进行交流访谈,运河畔居民为同学们介绍着运河文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关于运河的一些小故事,让同学们更深层次的了解到了济宁运河文化的历史渊源、济宁运河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如济宁城郊的接庄原来叫接驾庄,是皇帝乘船沿运河南下到济宁接驾的地方,接庄因此而得名。还了解到了济宁的餐饮美食文化也因运河融合了南北餐饮文化的特点等等,为实践团进一步探索济宁运河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继承。
此次“运河文化传万家·济园青年行‘济宁运河文化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即“运遗采风——济宁古城的运河记忆”,走进社会,走进运河畔,走进百姓,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探索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化。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感受到了济宁运河的魅力,更能感受到运河在济宁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呼吁大家共同参与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的行动中来。促进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引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会,服务社会。未来,济宁学院“运河文化传万家·济园青年行“济宁运河文化调研”社会实践团继续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中,为新时代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郑伟、刘淑栋 总编:邵语彤 审核:张颖 责编:卓硕硕】